一個遠郊農業區的“高大尚”追求_去九宮格交流中國網

新華每日電訊(記者王明浩 孔祥鑫 趙旭)北京東郊,燕山腳下,曾被稱為“只有大桃能上得了臺面”的平谷區,一躍進入“高大尚”的新賽道,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“加速度”——

今年上半年,全區GDP增長6.2%,居全市第五、生態涵養區第一;固定資產投資中建安投資完成57.9億元,同比增長147.8%,居全市首位;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12.8%,排全市頭名。

實際上,平谷早已出圈:2023年,全區GDP增速9.6%,連續第二年全市居首;一般公共預算收入、規上工業總產值、固投增速均居全市第一。

過去,平谷只是傳統農業區,雖“桃香馥郁”,但科創資源遠落后于中心城區,高端產業比不了平原新城,旅游拓展不及其他遠郊區……

“平谷要后發趕超,必須嵌入首都全局、匯入國家大局。”北京市平谷區委書記唐海龍說,近年來全區錨定農業高科技、物流大流量和休閑新時尚的發展路徑,努力在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方面走在前列,建設國家“平急兩用”發展先行區。

農業高科技孕育良田美池

沐著晨光,農民蔡雪杰趕到馬昌營村的“博士農場”。她可不是來干活兒,而是這里的顧客。

問品種,看長勢,挑性狀,蔡雪杰對農場很是熟絡。“我是老客戶,同樣是種菜,跟著科學家更賺錢。”

她算了一筆賬:從“博士農場”買1000棵生菜苗、1500棵娃娃菜苗,再加500棵西蘭花苗、1000棵菜花苗,大概只要600元。栽種約兩個月后上市,趕上行情好,毛利潤能達1.5萬元。如果自己育苗,得少賺2000塊錢左右。

“干啥都得相信科學。”蔡雪杰說,原來種菜自己育苗,成活率不高、性狀不穩定,一年下來收入有限。

兩年多前,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張淑江與平谷合作,建起“博士農場”。如今,這里已培育、篩選出數十種高產優質、抗病性強的蔬菜新品種,多款已走上百姓餐桌。

“學農就該把田間地頭當實驗室。”張淑江說,科研人員甩開膀子探索,更搭起了與農民和市場溝通的橋梁。

“博士農場”是近年平谷聚焦農業科技成果轉化、構建創新型市場主體的典范。科研人員擔任“農場主”,帶著農民一同創新、創業。全區目前獲批117家“博士農場”,引進旱稻、食用菌等種質資源1000余份,初步形成了“博士農場+家庭農場+企業”“博士農場+合作社+村集體”等模式,帶動農民增收。

作為傳統農業大區,平谷認識到,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,唯有向農業科技創新要動能,才有機會開辟發展新賽道。2021年,平谷吹響建設“農業中關村”號角,聚焦現代種業、生物技術、智慧農業、食品安全等領域,集群化建設國家級重點實驗室、農業科技集成創新轉化基分享地等,承擔起國家農業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任務。

留學歸來的“90后”博士康定榮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來到平谷創業。

“創業風險高、難度大,我們的核心考量就是要有足夠的創新資源支撐。”康定榮說,“農業中關村”是最佳選擇。打動人的,還有平谷對人才的“偏愛”——設立農業科技創新園區、為校企合作牽線搭橋、建立公共科研平臺;打造拎包入住的“人才之家”、建設幼小初高銜接的“農業中關村”學校,讓干事創業者少了后顧之憂。

如今,他們創辦的蘇陀科技聚集了來自食品科學、生物學和工程學等多領域的人才,成員半數以上擁有研究生學歷,正為下一代替代蛋白產品謀劃研發路徑。

在平谷,已有13位院士、411位博士先后入駐,13個博士后工作站相繼建成。北京農林科學院微生物研究院等一批創新平臺落地,首農食品集團等頭部企業扎根。2021年,全區新設現代農業企業僅1家,2023年達到17家。

面向未來,平谷農業高科技發展底氣更足。今年,投資68億元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港開工建設,將承載農業大科學裝置集群,聚集農業科技創新領域“國家隊”,推動實現國家農業科技重大突破。

物流大流量打通經濟動脈

走進平谷馬坊鎮,京平物流綜合樞紐建設正酣。站在工地二層觀景平臺,可見吊塔林立小樹屋、車輛穿梭,一幢幢倉儲立庫輪廓初現。普洛斯、京東、東久新宜、菜鳥等10余家物流頭部企業集聚。

“全部項目建成后,預計將形成560萬平方米高標庫,成為北京最大物流倉儲設施集聚地,服務首都乃至更大范圍生產生活保障。”馬坊鎮黨委書記、馬坊物流基地管委會主任秦海濱說。

馬坊鎮地處京津冀交匯處,距北京中心城區不到70公里,還擁有北京唯一一條地方鐵路,位置極佳。早在2005年,物流基地就在這里開建,但因規模體量不足,后續發展遭遇瓶頸。

近年來,平谷著眼拓展物流大流量,建構現代物流產業大生態。在規劃端,盤活閑置建設用地,由以馬坊鎮做單一支點,擴展為在周邊四鎮多點布局;在審批端,實施“摘牌即發證”“拿地即開工”模式,探索創新大地塊用地,加快推動項目投產達效。預計到2035年,平谷將實現4000萬噸公鐵運力,是現有運力的20倍。

翻閱新版北京城市總規,平谷已被賦予“服務首都的綜合性物流口岸”功能定位。

望向日漸成熟的物流綜合樞紐,平谷區青年創業協會負責人熊宇金感慨萬千。“10多年前,我看準了農產品電商行業,來平谷創業。物流成本奇高,一只雞賣30塊,最低的快遞費也要比雞貴。”這幾年,平谷引進多家物流企業,通過市場競爭機制,以及政府與企業的多輪談判,快遞費最低降至幾塊錢。“從無到有,從有到大,未來平谷的大物流格局勢必給創客帶來更多機遇。”

在打造首都物流高地基礎上,平谷主動擁抱國際市場。

7月1日11時25分,伴隨一聲清脆汽笛,一列滿載家電、服裝、建材等貨物的中歐班列從馬坊站開出,駛向萬里之外。這標志著北京直達歐洲的中歐班列正式常態化開行。這條橫貫亞歐大陸的國際物流通道,將服務首都更高水平對外開放,助力共建“一帶一路”高質量發展。

數據最有說服力。2023年,平谷物流用地成交面積、總成交金額均居北京第一,其中物流用地總成交金額超38億元,占全市物流和工業用地成交總額的六成以上。

“物流業貫穿一二三產業,銜接生產與消費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,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。我們將深刻把握現代物流發展特征和趨勢,錨定建設統一交通物流大市場,打造現代物流產業大生態,提升經濟運行效率,持續培育發展新動能新優勢。”平谷區委副書記、區長狄濤說。

休閑新時尚喚醒鄉村活力

一個偏遠破敗的“空心村”竟被藝術盤活,成了熱門“景點”。說起南山村的變化,村民們都覺得不可思議。

“地方偏,沒啥產業,最早賣柿子,后來賣土,賣來賣去人越來越少,房子閑置,荒草遍野。”村黨支部書記夏井良回憶。

如何喚醒農村活力,是鄉村振興路上的一道必答題。平谷花大力氣,激活農村閑置資產。對于閑置房,政府一次性支付20年房租,引入市場主體規劃改造,打造精品高端民宿,20年后連同裝修交給村民。在此基礎上,平谷又看準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潛能,與清華美院攜手推進校地合作,在南山村開展藝術鄉村建設。

“我們不重復‘農家樂’模式,跳出低質‘內卷’,打造有靈魂、有文化的鄉村。”清華大學派駐南山村第一書記孟超說,在鄉村,藝術不再與收門票、拍賣藝術品綁定,而是提升鄉村審美韻味、文化品位,滿足游客對高品質鄉村游的需求,通過文旅深度融合吸引流量。

抬頭望,山頭數顆金黃色向陽花迎風旋轉;側身看,石垛上露齒而笑的五彩表情包喜感滿滿……這個夏天,來自清華美院、中央美院等8所高校的百余名師生,與當地村民和手工藝人合作,在平谷區南山村開展創作。漫步其間,隨處可見毫無違和感的大地藝術。

“就幾年,村還在,景變了,處處煥然一新。”夏井良說,現在的南山村,旺季一房難求,村民們吃起“旅游飯”。

不止南山村,曾囿于位置偏僻、資源匱乏,平谷幾乎與“旅游”“休閑”不沾邊。2021年以來,全區立足首都生態涵養區功能定位,堅持政府搭臺、企業唱戲,推進農文旅體融合,打造世界休閑谷。3年間,從露營音樂會,到金海湖帆船賽、半程馬拉松,再到“春賞花、夏觀景、秋采摘、冬玩雪”……文旅休閑、鄉愁浪漫,漸次開花結果。

“以前只知道靠賣大桃掙錢,現在大不同了!”劉家店鎮一家民宿負責人高媛感嘆,綠水青山、田園風光吸引一波波年輕人到村里游玩,村子逐漸舞蹈場地發展起“林下經濟”,推出圍爐煮茶、特色咖啡、親子體驗等特色項目。有內涵的村子越來越多,打開社交媒體,平谷“打卡”攻略數不勝數。

堅持守住“綠水青山”,大膽探索“金交流山銀山”的價值轉化路徑。平谷“休閑新時尚”的建設背后,還貫穿著統籌發展與安全的生動實踐。

“南山村的民宿不僅顏值高了,內里更是大有乾坤。”孟超告訴記者,民宿改造時植入了平谷區“平急兩用”標準,通過升級污水管網、嵌入應講座急隔離設施、配套見證醫療裝備等,提升緊急情況下的安全保障性能。

按照中央的決策部署,超大特大城市要積極穩步推進“平急兩用”公共基礎設施建設。2022年,平谷在全小樹屋國率先開展制度探索和試點示范,目前已建成“吃、住、行、醫、集中承載”五大應用場景,“平時”用作文旅、康養、農業科普、研學等;“急時”能承擔緊急避險、應急保障等任務,成為首都發展安全的戰略腹地。

如今,南山村成為國內首個“平急兩用”新型鄉村社區,一批山區村莊的閑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被盤活,“變身”鄉村休閑綜合體;金海湖文旅小鎮的酒店、營地等經過全面改造,實現居住、辦公、康養、指揮調度等多種功能……

凝心聚力,拉弓滿弦。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,平谷追“新”逐“質”,大手筆推進“高大尚”建設,只爭朝夕,蹄疾步穩。
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