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①:王紹良正在組裝檢測稀釋制冷機部件。
本報記者 徐 靖攝
圖②:浙江寧波晶鉆科技公司生產車間內,機器人正在工作。
張超梁攝
圖③: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進行實驗。
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供圖
數據來源:科技部、國家統計局、國家知識產權局
制圖:沈亦伶
科技成果轉化是連接研究和生產的重要橋梁,也是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企業自身直接研發形成成果轉化,院校和企業形成共同體,這樣的趨勢、方向是對的,要快馬加鞭,把激勵、促進政策進一步抓好。
如何打通堵點,提高共享空間科技成果轉化率?各地區各部門探索制度創新、院企合作、強化激勵等方式,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,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、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新動能。
——編 者
時租會議“樓上”創新、“樓下”創業,前沿技術與市場需求高效對接
在廣東深圳光明科學城的深圳市工程生物產業創新中心,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、材料合成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鐘超有兩重身份——既是科學家,也是企業家。
創新中心實行“樓上樓下創新創業綜合體”模式,“樓上”的科研人員利用大設施開展原始創新研究,“樓下”的創業人員對原始創新進行工程技術開發和中試轉化。1.2萬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積里包含了入駐企業辦公室、共享實驗室以及會議室等配套設施。
“這種模式不僅有助于前沿技術與市場需求的高效對接,推動科技成果轉化,也能激勵人才培養,為科研人員提供科研成果轉化的更多可能性。”鐘超說。
“把好點子在實驗室里變成新技術,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技術支撐小樹屋。”中國科學院院士、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鄭海榮說,讓實驗室里的新技術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,需要一個好的轉化機制,使原創性、顛覆性技術盡快與產業結合起來,真正變成生產力。而深化產學研合作,能有效破解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之間的供需矛盾,更好地把科技力量轉化為產業競爭優勢。
不僅是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,在廣東,不少高校、科研院所都堅持科教融匯、產教融合,為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貢獻力量。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成員、副廳長楊軍介紹,目前廣東有高新技術企業7.5萬家,近10萬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優惠,孵化器、眾創空間均超過1000家。同時,廣東全時租場地面推進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,打造集“有組織科研+有組織成果”轉化于一體的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樞紐,并持續優化高水平、多層次的實驗室和平臺體系,豐富高質量科技成果源頭供給。
“這些年,越來越多的國家項目在鼓勵企業與科研人員共同開發,說明國家在大力支持產學研深度融合,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,這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。”對于發展前景,鐘超信心很足,“希望未來有更多高質量的創新成果能夠成功轉化。”
搭建平臺、企業研發,打通轉化“最初一公里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
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時租場地重要一環,概念驗證則是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一環。
“我們從事超快激光微納加工領域研究,這是一個集基礎研究與應用一體化的國際前沿領域,由于技術門檻高,想要實現技術突破并轉化成適配市場的產品,難度不小。”石理平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杭州研究院教授,在他看來,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,如何驗證市場前景、評估產業化潛力等,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。
去年初,他的項目入選浙江杭州市西電智能汽車電子概念驗證中心項目庫,中心為他們提供了場地、政策、人才等多維度支持,從進入概念驗證中心項目庫,到注冊成立公司、產品首次成功應用于相關防偽技術驗證工作,再到收獲一系列訂單,全程只用了1年。“中心非常了解初創企業需要什么,特別是從概念孵化到企業化運營,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指導,助力我們實現‘從0到1’的突破。”石理平說。
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,發展新質生產力,杭州已陸續建起30個概念驗證中心,積極推動相關企業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“最初一公里”。
在浙江寧波,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,支持企業研發投入,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,打通新質生產力關鍵技術研發轉化的“最后一公教學里”。
“有規模體量、有技術沉淀,才能在風口來臨時緊緊抓住。”寧波晶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軍安介紹,該企業聚焦金剛石在工業領域的應用,不僅在產品、工藝裝備、加工裝備等方面加大自主創新,也圍繞行業需求持續迭代、拓展應用。
據了解,寧波90%以上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,95%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都來自民營企業。“我們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,近3年累計獲得市區兩級各類研發獎勵和補助近千萬元。”張軍安說,“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,就是要加快實現‘從0到1’的原創性創新及‘從0到100’的顛覆性創新。”眼下,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,晶鉆金剛石產業園和高水平研發中心正從設計藍圖變為現實,這為企業實現科技成果轉化增強了信心。
目前,浙江通過深入實施數字經濟創新提質工程,全力實施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工程,開辟壯大智能光伏、量子技術、生命科學等新賽道,推動新興產業提質擴量,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10%以上。
賦權改革、強化激勵,調動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
安徽合肥市高新區,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上,工作人員正熟練地組裝著設備。“我們生產的設備叫極低溫稀釋制冷機,是對量子計算機的芯片或者部件進行冷卻的設備,通過創造極低溫的環境,保證量子計算機穩定運行。”安徽大學物質科學與信息技術研究院研究員、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紹良說。
“經過近3舞蹈教室年攻關,我們在量子計算的極低溫制冷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。如果沒有賦權改革,我們的成果產業化可能還需要很長時間。”王紹良說。
2021年3月,中科大作為國家級試點,在安徽省率先啟動賦權改革,將傳統的“先轉化、再獎勵”模式,改為“賦權+轉讓+約定收益”新模式。這種模式既可簡化職務科技成果轉化時的國有資產管理程序,有效吸引社會資本、風險資本,也能規避相關風險。安徽省還遴選了安徽大學等多家高校進行試點,積極探索。
從2023年6月立項到10月初順利投產,合肥知冷低溫科技有限公司從無到有只用了短短不到3個月。截至目前,該公司已獲得相關科學研究院及大學銷售合同金額500余萬元,同時與國內多家大學、實驗室等單位達成意向訂單。
為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轉化,結合中科大試點經驗,安徽省科技廳、安徽省發改委等十部門近日聯合印發《安徽省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試點實施方案》,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和長期使用權。“以前科技成果轉化采用‘先轉化、后獎勵’模式,財政經費投入形成的科技成果,作為國有資產無法直接賦權給技術發明人,影響了科研人員轉化積極性。”安徽省科技廳成果轉化與區域創新處副處長劉沛沛介紹。
針對此類問題,采用“賦權+轉讓+約定收益”的新模式,安徽通過改革職務科技所有權,把學校留存的所有權讓渡給科研團隊,科研團隊獲得全部知識產權作價入股,學校不持有轉化公司的任何股份,但是通過轉讓協議享有知識產權的未來收益。根據近年來有關單位創新能力、科技成果產出等情況,最終106家單位參與改革試點。“賦權改革的逐步深入,將為科技成果轉化營造更好的政策環境。”劉沛沛說。
印發《“十四五”技術要素市場專項規劃》,從健全科技成果產權制度、強化高質量科技成果供給等方面推動成果轉化;印發《專利轉化運用專項行動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,對專利轉化運用進行專門部署;制定《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盤活工作方案》,發揮市場和政府的協同作用,共同推動專利成果更好更快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……近年來,一系列部署,一項項探索,讓創新鏈的好技術變成產業鏈的新應用,科技創新正在成為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