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 題:健全社會信用體系,兩辦作出重要部署
新華社記者魏玉訪談坤、魏弘毅
社會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基礎制度。
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《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》31日對外公布。作為推動社會信用時租體系建設的重要頂層設計文件,意見堅持系統思維、實事求是、綜合施策,進一步夯實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發展基礎。
廈門國信信用大數據創新研究院院長曾光輝表示,近年來,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取得了重要進展:構建了統一的社會信用代碼制度;編制公共信用信息目錄,歸集各類信用數據807億條;建設全國統一的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網絡,助力信用主體融資超37萬億元;推廣信用承諾制度,開展公共信用評價,初步構建了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。
當前,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,完善產權保護、市場準入、公平競爭、教學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《決定》明確,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和監管制度。
“意見的發布,旨在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關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系列要求和部署。”中央黨校(國家行政學院)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王偉表示,意見小樹屋明確,構建覆蓋各類主體、制度規則統一、共建共享共用的社會信用體系,為新時期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。
——突出四個“全”,準確九宮格把握社會信用制度作為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的內涵外延。
曾光輝表示,聚焦更好發揮信用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的基礎性作用,意見總體突出四個“全”:全主體參與、全流程覆蓋、全領域推動、全方位共建,即參與信用建設的主體要更加廣泛,信用應用與各業務環節要更加緊密,信用建設的領域要更加聚焦新業態新問題,信用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手段要更加全面。
“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,需要構建一個各類主體廣泛參與的治理格局。”王偉說,意見對政務信用、經營主體信用、社會組織信用、自然人信用、司法執法體系信用等方面的信用建設進行了安排和部署,將政務信用建設放在首位,彰顯了“政府誠信是第一誠信”的價值理念。
在曾光輝看來,意見的一系列重要部署,體現了以系統觀念推動各類信用手段實現統一閉環。信用體系建設要更加注重信用數據“采、存、評、用、退”全流程管理,確保數據完整、真實、有效,保護主體合法權益;更加注重信用監管在行政管理、公共服務等各項業務“事前、事中、事后”的全流程應用,確保業務各環節合法合規、高效有序查詢信用信息、應用信用報告。
“在全方位共建方面,意見強調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相輔相成、相互促進,全方位細化行政性、市場性、行業性、社會性的信用獎懲措施。”曾光輝說。
——貫徹新發展理念,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。
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。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,要注重發揮市場和社會的力量,形成政府、市場、社會的良性互動,推動社會共治。
支持金融信用信九宮格息基礎數據庫依法采集金融領域信用信息,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基礎征信服務;鼓勵信用服務機構依法依規采集商舞蹈場地業合同履約信息,支持有序推廣賒銷、分期付款、融資租賃等信用銷售模式;強化商業匯票信息披露,完善票據市場信用約束機制……意見瑜伽場地堅持市場驅動,提升信用市場化水平。
“數字時代的到來,使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呈現出高度的數字化、智慧化、平臺化等特征。”王偉表示,意見順應數字時代的要求,專門在第三部分強調夯實社會信用體系數據基礎,注重強化社會信用建設的基礎設施,將社會信用信息的記錄、歸集共享、公示、公共信用信息開放流通、信用信息安全等全流程納入信用管理范疇,推動社會理性,增進社會信任。
信用的底層是規則和契約。我國信用體系建設不是孤立的。意見首次對我國信用服務機構和企業“走出去”作出系統性謀劃,為市場有序開展跨境信用合作提供政策依據,支持國內信用服務機構與共建“一帶一路”國家、金磚國家開展獨立、公正的第三方信用服務合作,推動國內信用評級機構國際化發展。
“總的看,意見的出臺,標志著中國的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已經站在嶄新的歷史起點上,必將有力推動中國社會信用體系邁向更高更好的發展新境界。”王偉說。